2004年12月22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一分钟发言

  不知领导大名就是社交能力差?
  李甘林
  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,一些招聘单位更是变着花样向他们提问,如果这些问题能够考察出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,也无可厚非。但是,如果记不住院长、书记的大名就证明该生的社交能力很差,就让人很难苟同。
  实际上,一个大学生社交能力如何,涉及个人性格、口才、交际范畴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许多方面,不可一概而论。社交能力强当然对交朋友、找工作以及走上社会后与他人打交道、建立业绩都有好处,但是,社交能力强并不意味着知道院长、书记的大名。以此来考察大学生的社交能力,不仅显得牵强附会,更有一种媚俗的倾向。

  “鬼”在谁的脑中?
  吴之如
  迷信本是愚昧的产物,科学的天敌。但是,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信了科学而远离迷信。有些号称有学问的人,一旦与闹鬼的传闻较量,便立即将平素挂在嘴边的唯物主义缴械,诚惶诚恐地投降。一个时常“闹鬼”的地方,人气萎靡,“鬼”气嚣张,恐怕就值得我们关注了:究竟是群众的觉悟太低、脑筋糊涂,还是领导的观念愚蠢、思想陈腐?倘是前一个原因,在民众中加强科学宣传、普及文化教育,是治“鬼”良方。若是后一个病因,那就得从人事安排方面动一点手术了。因为“鬼”不在别的地方,就在某些人的脑中,他若不肯“换脑”,便只有换人,这样才能将封建迷信的恶“鬼”彻底驱离那个地方。

  “导师制”值得在司法系统推广
  刘武俊
  “导师制”有利于发挥资深法官、检察官的传帮带作用。在司法机关推行“导师制”,有利于提高年轻法官、检察官的办案水平和实践能力;有利于充分利用司法机关现有的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,发挥资深老法官、老检察官的余热,传播他们的办案经验;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司法机关的整体业务水准,建设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法院、检察院。因此,笔者希望由北京市检察院首倡的“导师制”能在更多的检察机关、审判机关开花结果。

  述廉制要公开,更要“群众点菜”
  殷国安
  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,探索反腐防腐的新措施,按照党的监督条例的要求,各地都在过去述职的基础上,开始推行干部述廉制度。由于这项制度刚刚施行,一些地方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,影响了述廉制度的成效,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,成了一种新的“述廉秀”,反而引起群众的反感。
  让群众“点菜”,就是把权力交给全体老百姓。应当通过公示本人的述廉报告,然后让群众点题,才能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。述廉制度刚刚起步,当然要不断完善。但如何完善,也要听听人民群众的意见,而不能只由领导说了算。